自2018年以来,复旦大学有百余名在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5名毕业生进入国际组织任职。
二是建立健全开放融合的终身教育体系。据悉,纪念杯系本届首次推出,将由活动周开幕式的承办单位永久持有,流动杯系代替以往的流动旗,作为每届活动周开幕式的代表,在承办单位间逐届流动。
上海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出席活动并讲话,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金海燕致辞。本届上海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紧扣全民学习 泛在可及主题,突出线上线下教育和学习,既有学习赛事,也有主题论坛、展示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会一直持续到12月底,为上海市民的终身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和内容以供选择。袁雯为获得上海市2020年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的代表颁奖,王琛共同为上海市2020年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荣誉称号的单位代表颁奖。2021年上海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将由同济大学承办。一是提高认识、站高望远,高起点谋划上海终身教育与全民终身学习。
开幕式由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成人教育协会主办,复旦大学承办。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办公室活动指导处副处长洪菲菲通过分享《城市涵养人文内涵,文化滋养城市情感》,描绘了一幅上海市民人人随时可学、随时能学、随时愿学的图景。有一次,黄喆在进行护理查房时,发现一位癌症晚期的阿姨不怎么愿意跟人交流。
成文武打趣说:小姑娘,你一定要多长这些肉。医护团队向我们娓娓道来发生在这个病房里的故事。今天是世界安宁疗护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姑息治疗定义为对那些对治愈性治疗不反应的病人完全的、主动的治疗和护理。
按照医嘱,不仅做好晚期患者镇痛镇静、症状管理及舒适护理等工作,还关心患者的负性情绪并进行疏导、做好家属的哀伤辅导等是黄喆的日常工作。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开朗活泼的95后女孩在数月之前,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黄喆联系了阿姨的儿子,为他特意申请办妥了疫情期间进院的手续,希望在阿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感受到家人温暖的陪伴。他透露,下学期,他将在复旦上医开设关于安宁关怀的选修课,过几年争取转为必修课。成文武表示,直面离开人世后的教育对于所有医学生,乃至所有人都十分重要。我学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医学人文的理念和眼界。
若瘦得一塌糊涂,我还不敢用量嘞。几个月前,这位阿姨身着一袭典雅的旗袍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那时我认为这肯定不可能。治疗就像打仗,要杀敌人,总要有点营养。
和所有爱美的女生一样,安瑜最近开始有些苦恼因为治疗增加的体重。黄喆说,生命尽头的对话是团队的常态工作之一。
有感于此,2004年,成文武赴全球最大的肿瘤中心——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进修,专攻肿瘤姑息与康复医学,希望能为这些晚期患者们减轻痛苦。说完,她不禁爽朗地大笑了起来。
陈萌蕾表示,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及家属,她和黄喆还专门学习了心理学,并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2019年,扩大试点范围开展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试点包括上海全市。陈萌蕾说,学习心理学以后,看待事物的角度会更广,能在工作中关注到不曾注意的情况。(图片来源:附属肿瘤医院)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沁园。迎来新生,女孩和医生定下暖心约定感觉自己又重新活了一次。这说明病人的体质很敏感,也意味着恶性程度很高,如果第一天用满量或者第二天再用1/4的量,小姑娘可能就不在了。
也正是在这个直面生死的地方,人性的温暖和微光在医患之间熠熠生辉。在这里,安瑜开始接受姑息治疗。
为此,一系列医护培训课程推出,包括病情告知、死亡教育、哀伤辅导等内容。近年来,安宁疗护正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
妇产科专业出身的她误打误撞从人生命的一端来到了另一端,没想到在这里一扎根就是十几年,其实在工作中,自己对于死亡的观念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即使如今医疗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疾病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人们仍然要面对医学不可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可能治愈每一位患者的事实。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有一个特殊的病房——综合治疗病区(专门收治晚期肿瘤患者进行姑息治疗,姑息照护、舒缓疗护、临终关怀统称为安宁疗护),这里的患者生存期往往以月甚至以周计。走进病区,病房廊壁上映入眼帘的是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旁边是爱心型的照片墙,定格了一幕幕温馨的瞬间,对侧的墙上有处心语角,寄语卡上记录着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肺腑之言。作为医生,我们还得感谢病人。成文武说,他曾与一位病人连续聊了45天,平均每天聊40分钟,对方才慢慢接受这一现实,能以比较平和的心态走好人生最后一段路。
他坚持要求重新查一遍患者的血象。2006年3月,肿瘤医院姑息治疗科正式挂牌成立,是我国三甲医院中第一个成立的专门从事姑息医学的科室。
所谓姑息治疗,与根治治疗相对。成文武表示,以查房为例,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医生在查房过程中会不断地与病人、家属谈疾病,做心理疏导
不明原因的自然流产患者存在DSC细胞的自噬水平减弱和dNK驻留不足。该课题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复旦大学卓越2025-卓学优秀人才计划和国家卫健委计划生育药具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导向项目等资助。
研究发现蜕膜NK细胞驻留障碍致自然流产新机制,并借助动物模型报道了小剂量雷帕霉素在防治自然流产中的潜在价值。该研究发现,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中伴随蜕膜基质细胞(DSCs)自噬水平显著升高,并进一步促进了dNK在正常妊娠期蜕膜组织的富集和驻留。耗竭NK细胞的孕鼠出现胎盘血管重塑差,着床数量降低和胚胎丢失率的显著升高。该研究揭示了蜕膜基质细胞自噬驱动dNK细胞驻留的新分子机制,为预防自然流产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新治疗策略(如图)。
自然流产的人群发病率高达10-15%。子宫内膜蜕膜化不良已被认为是自然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已知自然流产的各种病因(如染色体、子宫解剖异常、内分泌异常、子宫内膜感染和免疫因素等),然而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上仍有较大比例的自然流产的病因仍无法解释。10月8日,《自噬》(Autophagy)在线发表了由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李明清研究员和李大金教授团队研究成果《雷帕霉素通过触发蜕膜基质细胞自噬介导的蜕膜NK驻留进而防治自然流产》(Rapamycin prevents spontaneous abortion by triggering decidual stromal cell autophagy-mediated NK cell residence)。
从机制上讲,这一过程是通过激活MITF-TNFRSF14/HVEM信号传导,并以MMP9依赖的方式进一步上调多种细胞粘附分子(Selectins和ICAMs等)来实现。干预研究中发现,低剂量的雷帕霉素(一种已知的自噬诱导剂,同时又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通过激活MITF-TNFRSF14/HVEM-MMP9-粘附分子轴,可以显著促进孕鼠子宫内膜自噬和NK细胞的驻留,并改善自然流产孕鼠的胚胎丢失。
© 1996 - 2019 黄钟瓦釜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铁佛乡